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机关事务工作而言,就是要不断提升机关事务管理水平,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推动智慧后勤建设。
一、市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现状。
(一)人性化不足。
人性化服务是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一直以来的追求,但囿于管理理念、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机关管理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以一卡通为例,同时具备消费和储值功能,但在当今移动支付的时代,充值还需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人工充值,存在很大的不便性。又比如说访客登记,在人脸识别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仍采取传统的打电话确认与身份证登记的形式,对来访对象与被访对象来说都极为不便 。
(二)职能不到位、决策滞后、存在漏洞。
首先,职能不到位。自机关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以来,服务考核被摆在了愈加重要的位置,一些地方在考核保洁服务等也采用日常督查与定期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予以监督,但仍然存在一些考核漏洞,比如对保洁人员的在岗情况监督、对维修进度的跟踪等,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再者,决策滞后。目前的管理模式,信息收集依靠层层上传,领导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及时,不利于掌握事实真相,如遇到领导出差等情况,不利于第一时间做出决策。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去追溯原委,使决策效率大大降低。
(三)公共网络资源不足。
一些地方行政中心公共区域未设置WIFI,给来访者带来一定的不便。手机APP应用软件开发不足,成为智慧机关的建设障碍。
(四)新技术、新系统应用不足。
囿于技术水平等因素,智慧办公新技术、新系统普遍应用不足、滞后。如会务管理效率不高,可能出现会议室使用撞期或闲置,造成会议资源冲突和浪费;会议室设备凌乱、布线复杂、投入巨大,会前设备调试繁琐、 耗时耗力;会议人工协调特别是大型会议、临时会议协调安排工作量大,逐一单个电话通知耗时费力,易出现通知不到缺席、迟到情况。人员到场后纸质签到方式易出现排队现象且资料不易保存,逐一核对统计未参会人员信息不便利,效率低下。会议过程中可能出现会议服务不及时、其他人员进入打断会议进程情况。人工会议记录工作量大且不准确。会议发放纸质资料、制作会议横幅繁琐,人力物力浪费大。
二、建设智慧后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后勤智慧化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今天,信息化代表着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已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机关事务工作自然也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机遇。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管理的经费、资产、办公用房、采购等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数量多,不靠信息化的手段,难以适应现实的要求。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重要性,着力提升经费资产、公务用车、房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发挥网络技术的乘数效应, 推动管理手段创新。
(二)后勤智慧化是进一步提高管理保障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
机关事务工作任务多、责任大,标准高、要求严,部分单位采取供养庞大的人员队伍,用养人养机构的办法来办后勤,这样的机关后勤工作是粗放化的,也是低效率的。信息化能够深刻改进机关事务工作方法,实现管理保障服务的有效供给和管控;同时,信息化是以线下工作为基础, 再造线上工作空间,具有全程留痕、刚性执行、动态监管等优势,实现过程管理、末端管理, 促使工作人员主动减少甚至杜绝自由裁量和随意性,更好地履职尽责。
(三)机关后勤绩效评价必然依赖于相关数据信息的支持和实证。
通过将“互联网+”和大数据渗透进机关后勤的日常工作,可以有效实现后勤工作的数据化、动态化。通过信息化改造使日常工作做到事前申请,事中跟进,事后评价,使绩效清晰地展现在各级领导面前,为后勤工作激励体制奠定深厚基础。
三、加强智慧机关建设相关思考与实践
(一)从总体思路上讲,必须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后勤”的“智慧后勤”建设。
深化机关后勤服务信息化改革,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 +”和大数据的重要性,促进互联网与后勤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后勤”。按照国务院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互联网向机关后勤服务领域渗透,在实施过程中,要统筹规划机关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可以以资产管理为突破口,不断扩大至物业、餐饮、维修等领域,逐步建立面向机关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发挥网络技术的乘数效应,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效率和质量。
(二)从保卫安防领域讲,大力推进基于摄像头和视频监控体系的“雪亮工程”。
临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基于摄像头和视频监控体系的“雪亮工程”,通过询价机制采购一大批摄像头等并将市行政中心周围道路以及各个路口纳入“雪亮工程”,做到360度无死角,有效提升了市行政中心周围社会治安满意度。通过实时监控、预警提示和广播呼叫等功能,将具体工作事项与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无缝对接,使相关责任人能随时、随地掌握全局安防运行情况。
(三)从节能减排上讲,必须大力推进智慧建筑信息系统。
利用物联网链接智能传感器,自动检修设备,远程实时监控,根据水电用量、室温等指标参数实现即时节能调节,按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发〔2013〕13号)文件精神进行节能型机关建设,实现漏水监测、照明、空调智能控制,对各楼宇内弱电间环境温度、档案库湿度及门窗开闭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环境温度报警、湿度报警、门窗报警功能,提高办公建筑节能效率。此外,还可以对走廊灯光、办公室室内灯光进行智能管理,设置自动检测、关闭、呼叫系统,方便维保人员及时处置。
(四)从采购业务上讲,积极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采购。
严格按照政采云手续履行采购业务,按照浙政办发[2017]12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浙江省2018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导各单位的采购申报及其审批工作;按照关于印发《临海市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的通知,控制各单位资产配置资金限额。政采云采购适应了机关后勤工作信息化的大趋势,利用内网申报手段方便控制不当采购,利用外网下单手段能快捷统计采购数量、金额,网上超市、在线询价等手段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是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采购的有益尝试,代表了机关后勤工作社会化和信息化逐步融合的潮流。
(五)从大数据管理上讲,必须搭建智慧机关后勤信息平台。
通过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国有资产进行识别和系统化管理,统计各类物资在采购、流转、库存、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动态,掌握物资利用效率、物质使用寿命、物质流向等。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将人员、设备等信息纳入数据库,充分挖掘分析会议安排及使用效率、车辆使用、水电使用、餐饮欢迎度、饮食偏好等管理数据,盘活数据的价值,为领导决策和创新监管手段方式方法提供依据,不断提高广大机关干部的满意度。
建立健全机关后勤信息公开体制和服务评估机制,听取意见建议改进提升后勤工作。利用大数据管理在统计报修、满意度评价、耗材使用率、配件损坏率等信息收集和分析上的优势,有力加强机关后勤工作集约化机制建设,更好监督机关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成效,让机关事务管理局成为广大机关干部最贴心的“妈妈”。
[参考文献]
[1]刘会增.“深化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7 年5 期
[2]张霞慧.“推进机关事务管理“ 智能后勤” 建设的经验做法—以温州市行政中心为例”,《管理世界》2016年25期
[3]杜昌斯、刘伟.“智慧机关事务管理的探讨”,《智库时代》201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