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推进台州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研究
发布日期:2020-04-24 17:44 来源: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浏览次数: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精神的重要部署,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 强化政务数据的整合、开放、共享, 构建人机协同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应用系统, 以流程再造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高效协同。推进大数据背景下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机关事务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实践。

  一、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现状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保障职能的重要引擎, 对推进机关事务管理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聚焦服务品质提升,以“互联网+后勤”为突破口,努力建设智慧后勤,形成“手机综合预约、后台分类受理、窗口统一办理”的服务新模式,实现机关事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机关满意指数明显提升。

  (一)构建应用系统,实现“一体式”集成服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台州智慧后勤综合应用系统,集成各项后勤服务应用插件,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目前已推出访客管理、会议及停车管理、机关服务、事务申请、智慧点餐、能耗监测、公车服务、资产管理等18个应用功能,系统用户达6000多个。

  (二)整合应用平台,实现“一站式”协同服务。1.上线智慧餐饮平台。包括智慧点餐、就餐查看、智慧餐盘和餐卡充值四个部分,可直接在手机上分餐区预订餐品、即时查看就餐排队情况和线上充值。同时,启用智慧餐盘刷脸支付系统,大大提高售餐效率。目前,用户数达到3500多个,网上订餐数量达数万份。2.运行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平台。建立办公用房智能图形管理系统,实现办公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对市属机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管理调剂的基础上,建立公物共享仓,涵盖资产的保管、调配、拍卖、租赁等环节,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共用和财政资金的有效节约,落实223个市级单位账户,录入资产信息4654条。3.推行“公务出行一张网”平台。打通数据壁垒,用车单位在电脑或手机端提交用车申请,通过审核后,由平台落实车辆保障,建立一处受理、全程服务的全省“公务出行一张网”运行机制,为公务人员出行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用车服务。目前,平台已在78个市级单位和9个县(市、区)开通运行。4.建立智能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包含市行政中心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智慧消防系统、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和智能巡更系统等五个部分,在行政中心区域全面设置监控点位、人脸识别摄像机、消防报警点位以及自动电子巡更点位,采集录入人脸数据并办理门禁卡5000多人;将行政中心和三个机关小区安防数据与公安共享,全面提升管辖区域的安全管控能力。5.开通行政中心能源资源消耗监测平台。每15分钟传输一次实时数据,对行政中心水、电消耗进行实时监测。目前已接入水计量点21个,电计量点205个,可节约能源消耗15%左右。

  (三)创新服务载体,实现“一机式”智能服务。升级改版“智慧后勤APP”,整合手机端服务功能,开通手机预订会场、故障报修、卫生投诉、会议及访客通行等掌上服务。实现行政中心人脸识别、刷脸通行,机关超市、食堂外卖窗口和水果外卖点刷脸支付;引进智能“E邮柜”、智慧洗衣、智慧洗车等服务项目,真正做到“一机在手,繁事搞定”。

  二、当前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关事务工作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但数字化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尽管我们在智慧后勤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着力去解决。

  (一)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多的是体制机制的转型,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带来的是对传统机关后勤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做传统机关后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更具有冲击力的变革, 缺少统筹谋划,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往往缺乏专业的技术力量, 建设任务也外包给一些社会力量, 导致建设碎片化。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涉及方方面面, 影响到管理、服务、保障各项工作, 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以及政策的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二)智慧后勤建设的潜力有待挖掘。1.推进速度不够快。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系统建设依托移动公司和软件公司等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开发的进度和自主性。网络服务器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后勤”应用与“浙政钉”的有机融合还不够快,相关应用的对接进度比较慢。2.推进力度不够大。目前,台州智慧后勤综合应用系统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市行政中心;全省“公务出行一张网”虽与省平台实现了对接,但使用率不高;能耗监测平台目前仅市行政中心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平台虽对223个市级各单位分配了账户,目前仅有3家单位使用;与市级部门和县(市、区)之间还没有形成互联互通体系。3.宣传的面不够广。虽然每完成一个智慧后勤项目,就第一时间推送给机关干部职工使用,也采用制作宣传材料和人工现场演示等方式,介绍系统建设成果和应用,但是宣传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应用的点击率还不够高,“台州智慧后勤APP”的安装量还不够多。智慧后勤应用虽然已进入“浙政钉”,但是月均点击量还不到1000次。

  (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壁垒亟须打通。目前多部门重复收集数据的现象还比较常见, 有很多部门虽然实现了本系统内部数据共享,但使用范围主要限于部门内部,缺乏部门间有效的数据共享交流,大量数据沉淀在各部门数据系统中,导致一些数据重复采集。尽管台州市已建立公共数据共享平台,但数据共享进展不快, 跨部门跨机构的数据收集、传输、共享、应用等大平台大系统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缺乏数据资源收集共享的标准体系, 数据流通和交易的规范管理体制以及数据安全的保障制度。

  三、推进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建议

  针对机关事务的数字化转型,既要借助其他部门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也要立足于机关事务工作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善用新兴技术,注重数据共享开放,实现掌上办事和移动办公,从而推动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平稳、快速、安全的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并建立国家标准。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全方位、全领域的复杂性系统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以保障改革进程有目标、有方向、有路径、有节奏地持续推进。当前,全国各地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开展如火如荼,投入较大,但是受制于标准规范不统一,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造成了政府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建议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硬件接口标准、统一的平台运行标准和统一的保密安全配置标准等,逐步固化机关事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目标。

  (二)突破机关事务工作的开展瓶颈。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机关事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只有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努力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机关事务工作进行科学嫁接与深度融合,才能突破当前机关事务的发展瓶颈,不断提升管理服务保障效率,为党政机关高效运行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在食堂引进区块链技术,为食品供应领域提供完整的信息流,解决食品溯源领域存在的难题,为食品供应环节的各个参与者带上“紧箍咒”,从食品源头到上桌食用,都充分保证机关干部职工的“菜篮子”安全。

  (三)推进信息化新技术建设应用。随着《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出台,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涉及的党政机关管理职能也在进一步加强。因此,不能把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智慧后勤,要积极推进新技术手段在机关事务领域的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机关事务工作效能。特别是要全面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机关事务的有效融合,借助5G网络的建设推广,深入研究5G与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结合与应用,全力打造“5G+机关事务”,把资产管理、经费管理、节能管理、停车管理、公车保障、餐饮保障、机关服务等方面都纳入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机关事务工作科学嫁接与深度融合,实现机关事务的高效化、信息化、便捷化。

  (四)加快智慧后勤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在台州智慧后勤综合应用系统(一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二期)项目建设,新增失物招领服务与管理,政府采购审批,食堂管理服务和其他对接功能等模块,并将现有应用扩展到“浙政钉”,扩大“掌办”范围。新增10家市级公共机构水电监测点,接入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监测平台。对4个管辖食堂就餐卡管理系统进行多卡融合改造,形成一卡通数据中心,实现食堂之间的数据联通和多餐区财务结算,共享行政中心多项智能化服务项目。

  (五)深化部门间大数据整合共享。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基于数据共享的业务再造,最大的症结在于各级部门之间、各系统各业务之间存在大量信息孤岛,政务数据互联互通不充分。因此,要加大台州智慧后勤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成果和应用的宣传推广,打破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建立完善共享标准规范,加快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让数据流动起来,实现数据资产化、服务化、价值化,从而加速政府数字化转型。

  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机关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革命,是一项纷繁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贯彻落实发展战略,需要探索创新科学技术,需要每一个机关事务人的共同努力。在党政机关有要求、干部职工有需求的现状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借鉴政府数字化转型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完成治理理念的转型,依照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不断提升管理服务保障的便捷化、个性化、智慧化、安全化水平,积极推动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加快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