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研究
幼儿园活动主题的选择和拓展
  • 日期: 2017- 09- 06 15: 40
  • 来源: 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自《纲要》的颁布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出台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已由强调教师传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幼儿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

建构式课程是以主题为脉络来提供一个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参照文本。我们台州市机关中心幼儿园康平分园针对我区的人文环境和我园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以建构式课程的教材为主,以南京版、浙江版等其他各类教材为辅的课程资源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幼儿园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在建构式课程主题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拓展。

一、主题的选择

对主题的选择,我们遵循这几个原则:

1、 所选择的主题是否与幼儿的当前经验相吻合;是否是多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2、 所选择的主题是否与该年龄段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开展的过程是否能让幼儿积累在成长中必须获得的关键经验。

3、 所选择的主题是否有可利用的社区、幼儿园和家长资源。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是以建构式课程的主题为主,再结合幼儿的兴趣、节日、季节和适合幼儿阶段发展目标的主题为辅开展的。

(一)建构式课程主题

每个学期初年级段的老师召开教研会议,对建构式课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通读所有主题内容

*分析每一主题所蕴涵的教育价值;

*研究主题实施中要发展孩子哪些基本经验;

*确立哪些内容适合我们孩子、哪些需要替代、哪些需要补充;

每位教师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共同分析教材、选择主题,使教材的实施在共同研究中发挥最佳效应。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间的思维得到了强烈的碰撞,使教师对课程计划的实施、幼儿能力的发展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更具有前瞻性,为主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幼儿的兴趣、节日、季节和适合幼儿阶段发展目标确定主题

1、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确定主题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引发幼儿活动的内在动机之一。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引发出主题,有利于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作为幼儿的指引者,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衍生出有意义的主题。例:班里好几个幼儿的妈妈怀孕了,挺着大肚子,幼儿对她们挺起的肚子很感兴趣,经常围着这些妈妈们问长问短,有的说:“阿姨,你的肚子怎么这么大呀!是不是里面有小宝宝呀!”,有的说:“让我来摸摸小宝宝吧!”还有的说:“肚子这么大肯定很不方便,走路、吃饭是不是很累呀!”更有几个顽皮的小男孩也挺起了肚子学着走路。看到幼儿如此的兴趣,我们就开展“我要当妈妈”的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到医院的妇产科看望快生宝宝的妈妈和小宝宝们,用小枕头塞在衣服里也挺起了大肚子,让幼儿当一天的妈妈,大着肚子走路,吃饭,睡觉,做家务等活动,亲身感受当妈妈的辛苦。还学妈妈照顾宝宝,给宝宝喂奶、吃饭、洗澡等。正由于主题的切入点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制定的,活动内容切合了幼儿的需要和探求欲望,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2、结合节日、季节确立主题

在确立主题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节日和季节里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在春节前后,街上、商店里到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幼儿对于新年树、新年帽、新年礼物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在开学初开展“欢乐春节”主题活动,让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小商品市场亲自挑选新年礼物,小挂件等打扮教室,开“新年PARTY”,老师扮演童话中病毒角色,给幼儿送礼物,每位幼儿围着圣诞树载歌载舞,还自制小礼物给弟弟妹妹送礼物呢! 

3、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阶段发展目标来确定主题

选择主题时教师应考虑小班以激发情感为主线;中班则以激发情感和培养能力并重;而大班更多的是从幼儿认知和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如小班开展的“小小蛋儿把门开”“好吃的糖果”主题,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幼儿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这阶段的发展目标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兴趣和好奇心,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基于这两点这个主题在小班开展非常适合。

二、 主题的拓展 

主题的拓展即编制主题网络。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扩散,编制探索生活的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幼儿以后学习和探索的主题;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分点都可以成为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

(一) 以浓郁的人文资源为依托,拓展主题活动

台州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商业城市,拥有着各种各样的市场,如:中国商业城、路桥小商品市场、、万达广场、欧尚超市等。这些都是我们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活教材。如在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带领着幼儿去参观市民广场,还发动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去逛逛其他商场和超市,去台州的旅游景点游玩,了解台州的变化及现状并收集各种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园也开设了“儿童天地”的小社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职业,引导他们体验社会生活。

(二)利用幼儿的生成活动拓展主题

“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处理好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生成主题活动。

如在《亮眼看世界》主题中,让幼儿去了解自己所居住社区的环境时,对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围绕“房子”生成了数节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的拓展了主题。

生成主题:房子

开始阶段

活动一——三只小猪造房子

活动二——搜集房子资料

活动三——各式各样的房子

活动四——房子为啥这个样?

发展阶段

活动一——有趣的房子

活动二——未来的房子

活动三——制作房子

结束阶段

活动一——房展

这一主题活动分为三阶段:开始阶段(收集、准备、讨论)、发展阶段(创造、建构)、结束阶段(组织、展示)。这三个阶段一环扣一环,渐渐深入,教师捕捉住教育的时机,使生成与预设达成一致,拓展了主题。

(三)利用区域活动、日常活动拓展主题

一个主题的完善,除了集体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将主题渗透到区域活动、日常活动里。在区角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轻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中,不断的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体验成功和快乐。在日常活动中,幼儿无拘无束,那里有幼儿开展主题的深刻体会,那里有幼儿最真实的体现。例如:社会性区域“理发店”,建构区域“美丽的城堡”,小厨房“水果沙拉”,创意美术“美丽的城市”等等。

 “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好的课程”。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深信,经过老师的不断努力、反思、总结,一定能使课程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

2、 《幼儿园指导纲要》


打印 关闭